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

語言的模仿能力

        “依樣畫葫蘆”是小學時就學到的諺語,突然發現這諺語還蠻適合套用在我身上。我在學習新語言時都需要靠模仿,也就是有樣學樣,透過學習他們的發聲方式、說話語氣以及節奏來掌握語言基礎。基本上我就是靠聽和說來學習一門語言,每次看影視劇的時候,我都很喜歡重複演員們所說的話,模仿他們的腔調。後來發現我很快就能把那些臺詞記起來,而且我覺得有趣的臺詞也會現學現賣,我忽然覺得這會是我學習時可以派得上用場的方法。那這種模仿能力究竟給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?首先必須提的事情就是,我就是靠模仿學會了自家的家族語言——福建話。小時候,我家人都不是以福建話來和我交談,而是用中文,於是我到了小學還是不懂得說福建話,甚至也聽不太懂。當遇見親朋戚友時就不知該怎麽辦,因爲他們只會説福建話,聊天過程中我只略懂幾句,根本無法加入他們說話的主題。

        最尷尬的事情就是長輩們會聊到一半就突然轉身問我各種問題,可我不知道他們到底說了什麼,無可奈何只好坦承自己並不會說福建話,再不然就是問我媽:“可以翻譯成中文嗎?”結果就鬧出了各種笑話。為了不讓他們繼續拿我不會說福建話這回事來當笑話,我下定決心每天和我媽練習說福建話。學習的過程中不算困難重重,每當遇上不明白或不會說的詞句時第一時間就問我媽,每天堅決使用福建話來跟家人溝通,他們說了什麼,我也重複多一次,找到準確的發音技巧,久而久之我也學會了一口流利的福建話,不再需要爸媽的翻譯。學習福建話後,我無意間也學會了其他語言,因爲當時我爸媽很愛看港劇,我也幾乎天天跟著一起看,聽的是粵語,看的是中文字幕。耳濡目染之下,我就莫名其妙學會了粵語,除了粵語方言以外,基本對話對我來說是綽綽有餘。

        只不過粵語的口語方面還是有待加強,有些時候還是會走音,我個人覺得粵語的腔調不容易模仿,就像客家話一樣,或許是我習慣了福建話的音調和發音方式,無法及時調整成其他的語言模式。別以為學了粵語就已經結束,我爸後來開始看中國大陸劇,我記得自己也一直在追看好幾部北京的連續劇。我那時覺得演員們的口音好特別,中文發音與我們截然不同,於是不自覺地模仿他們的腔調,尤其是用詞卷舌的部分。結果好幾年的時間我都是用這北京腔說話,一時之間還糾正不回來,造成好多人誤會我來自中國,我好幾次都差點要把身份證拿出來澄清了。緊接著,我媽開始觀看台灣的八點檔,也就是台語(閩南語)的連續劇。我又不小心學了台語,可是台語有許多發音與福建話有些相似,我曾經一度把台語和福建話相互結合,導致忘記哪些才是正確的發音,還好後來及時糾正,不再搞錯。

        中學開始我就接觸了動漫,當時看的都是台灣配音的版本,直到聽見原版,也就是日本聲優的配音後,我頓時雙眼發亮。我首次聽見日文配音時感覺特別新鮮,重點是聲優的聲音很有代入感,讓動漫人物變得栩栩如生。在觀看動漫的同時也發現日文似乎也不難學,尤其是動漫的片頭和片尾曲都非常好聽,所以即使我不明白歌詞的意思也很快就背了起來。愛上了動漫後就連續看了不同類型的動漫,間接練就了不看字幕也能大約知道他們在說什麼的能力。比較深奧的日文當然還是無法完全理解,但基本用詞都已全會。我從來沒想過看動漫會變成我在讀日文初級課時的優勢,上日文課時額外輕鬆,無論是口語還是書寫上都能很快上手,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壓力。邊聽邊模仿的確是我最佳的學習方式,其中最顯著的效果就在於學習英文的部分。

        上大學時所要準備的簡報都需要以英語來進行講解,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用英語講解時,那糟糕透頂的場景,表現能力極差。當時除了怯場之外,主要問題在於我的發音非常不標準,敘述也不流暢,卡得像是電量不足一樣。後來每次準備簡報前,我都會找相關的資料影片,戴起耳機仔細聼演講者如何進行演講,聆聽他們的發音方式以及表達時的節奏。沒想到透過這學習方法還真的提升了我的英語表達能力,還增加了自信心和表現能力,與我第一次演講時的狀態差天差地。雖然有些事情可以靠模仿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,但畢竟還是模仿,吸收的始終是別人的東西,還是需要靠自己加以學習和跟進,加上屬於自己的個人特色後,才不會成為只會模仿而不懂得繼續改善和變通的人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