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

編輯後遺症

        我在大學時候曾經修讀與編輯相關的課程,像是編排報紙版面、撰寫新聞稿以及編輯雜誌出版的課程。那時需要費最大精力和心思的課程就是雜誌出版,這像是把課堂變成一所小型出版社,讓全體同學分工合作,分配出不同的崗位來完成實體雜誌出版事宜。其中的崗位包括編輯組、采訪組和攝影組,當然上頭還有我們的正副總編。我當時毅然決然選擇的崗位就是編輯,選這崗位不只是因爲我喜歡文字,也想體驗編輯的工作狀態。當時總共有三名編輯同時處理雜誌文稿,這期間學習了許多編輯方面的事務,但可惜的是并未直接接觸印務的部分。回歸原題,我是在完成雜誌排版作業後正式患上編輯後遺症。直至現在,我還是無法接受字型雜亂、字體大小不一、文字無對齊、有錯別字還有排版混亂不堪的情形。若看到雜誌還是文章有這方面的問題,我就會渾身不舒服,再嚴重些就會陷入崩潰狀態,恨不得重新幫他們排版,修正錯別字。

        雖然我的文字造詣不高,曾經也在“的、地、得”上出錯,標點符號也未了解透徹,但是存在錯別字真是文字工作者不該犯的錯誤。一兩個字也罷,但整大篇文章出現了超過五個錯別字,先別説撰寫文稿的人是否專業,就連讀者看見都會火冒三丈。無論是哪方面的文字工作者都必須對自己撰寫的文字負責,不能草率。雖然我之後沒有從事編輯的相關職業,但依然保留了這些編輯習慣,甚至應用在日常生活上。後來發現自己其實從中學時期接觸小說後就對繁體字非常執著,也開始對正規的書寫法感到特別在意。很多友人都會問我:“為什麼你回信的時候都不會分成好幾條來回,都是寫了一大段,還一定要加上標點符號?”他們覺得我連信息上的對話都過於正規,明明是閑話家常的對話卻有著嚴肅和不苟言笑的感覺。於是我時常被人誤會,他們都以為我心情不佳,或者自己不喜歡與人對話。可我一直是帶著平常心寫信息和狀態,我只是不希望自己的文字有任何錯誤,也不想遺漏任何重要的標點符號,僅此。

        不過信息對話中沒有加上任何貼圖還是表情圖是有些一本正經、不近人情的錯覺,於是我也改善了此問題,學會加上各式各樣的表情圖,但標點符號我一個都不落下,也不允許自己有錯別字,若是寫錯了我還是會附上正確字,以免產生誤會。而在撰寫文稿時,我也會無時無刻地檢查自己使用的措辭和形容詞,導致完成一篇文章就需要耗上一天的時間。這期間除了不斷添加足夠的內容,還花了大半時間在檢查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上,降低影響閱讀的視覺效果。曾經我也有好長一段時間處於重度“編輯模式”,在看小說、文章或報章內容時會特別注意用詞部分,就連錯別字也要挑選出來,幸好不影響閱讀的興致,還是能投入文字的世界中。若我有機會成為一名正式的編輯,或許我真的會患上“編輯強迫症”,必須反复審查直至毫無問題為止,不過我想這也是所有編輯的通病。編輯也是看似輕鬆,實際精神相當疲累的工作崗位。編輯就是一個偉大的幕後功臣,沒有他們細心和專業的貢獻,我們又怎麼能看到這麼多内容品質優良且細緻的讀物呢?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