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

【南洋 | 商余】滴酒不沾的異類

照片取自南洋。(吴梅珍摄)

🔗文章鏈接:滴酒不沾的異類

        爲了慶祝總部的搬遷之喜,老闆選擇在舊總部舉辦了燒烤大會。當晚我和朋友兼同事一同到了現場,當時已是傍晚時分,燒烤大會早已開始。現場有好幾人已是面色紅潤、情緒激昂,看來這又是一場與酒脫離不了關係的場面。

        我的朋友是人事部人員,大多數同事都是由她親自招募進來,於是許多同事都陸陸續續前來攀談。在這場應酬中,當然免不了幾杯黃水入肚。我的工作崗位與其他分行的同事沒太大關聯。我雖然偶爾會通話詢問工作上的事,可實際上都沒見過其他分行的同事。

        只聞其名,不見其人,於是我成了人群中的“幸存者”,沒人打擾。大家都是一等一的酒國英雄,包括老闆在內,手上都握着一瓶瓶的啤酒。只有我拿着茉莉綠茶,在一旁默默喝着,與身爲人事的友人有着極大的差別,成了顯眼的“怪胎”。

        我不善於應酬,就在大家互相敬酒、拼酒的時候,我便啃起了烤玉米,顯得更加格格不入。其中一位與我共事已久的資深男同事不禁問我:“你不喝酒嗎?”

        我啃着玉米,搖了搖頭,他鍥而不捨地繼續問:“是不是沒喝過酒?”

        我也坦白地點點頭。接着他一臉壞笑,開玩笑地問:“看在我的面子上喝一杯?”

        只見我表情毫無波瀾,語氣平淡地回:“誰來我也不喝。”他最終被我這番話打敗。

        雖然不想掃興,壞了慶祝的氛圍,但我依然深表歉意,一一婉拒了其他同事的邀請。不敢貿然碰觸“酒”,這與我從小成長的環境有關。我爸在離世前每天都離不開酒,不喝到酩酊大醉就渾身不痛快,也因爲如此發生了不少車禍;我姐也曾經在西餐廳工作,熟練各種調酒,酒量是日益增強,看她喝的酒都讓我心驚膽跳;我哥也曾經開了酒吧,賣各式各樣的酒,自然是與酒作伴,分不清夢與現實,最終喝垮了身體。

        在如此的原生家庭下長大,可能會産生一種極端。要不就是成爲同樣的酒國英雄;要不就是滴酒不沾,連酸甜的葡萄酒都不會喝。或許是因爲看到了太多因喝酒傷了自己,害了他人的後果,就下意識排斥喝酒這回事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,而我選擇在大衆中遠離。不會喝、不想喝,那就別爲了迎合他人而勉強自己,要懂得拒絶,保護自己。


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

《Thunderbolts*》

逆風翻盤的Marvel電影。

        “用一堆邊角料煮出一鍋好吃的火鍋”這句話,真是貼切到不行。以爲會遭到噓聲攻擊的電影卻逆轉勝,獲得相當不錯的好評。而我,是以完全陌生的角度觀看這部電影,除了Bucky Barnes這位“老人家”,其餘皆不認識,也不熟悉,只是之前看過相關的片段,不清楚這些角色都有什麽特別之處,於是還是抱著好奇及忐忑不安的心情觀影。

        看完之後值得鼓掌,擦淚的點就是——這部電影終於回歸了從前的“英雄風格”,不再以與生俱有超能力的人物作爲主要核心主角。這次終於是以挖掘内心層面,引發觀衆共鳴的方式出發,而一開始出場的Yelena Belova就直截了當地帶出了極强的共鳴感。

        她日復一如,年復一年,一直重複做著自己不喜歡,不樂意的事情,就像現如今大多的上班族一樣——沒有目標,沒有快樂,害怕自己就這樣“一事無成”下去。看似强悍的角色,内心深處卻有著無比脆弱的地方,這是相當吸引人的部分,在角色塑造上是相當成功。

        這海報上的主角陣容,各個看起來都不太正經,尤其是Yelena Belova的老爹Alexei Shostakov。雖然他們並不是像個徹底的大反派一樣壞到骨子裏,卻也沒有多麽的正義。他們都有一致的共同點——存在見不得人,陰暗的過去,以及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未來。每個角色都可以有相對應,讓觀衆產生共鳴的“點”,至少我可以很自然而然代入,沒有割裂感。

        每個人物的出現都恰到好處,畫龍點睛。其中最討喜的人物莫過於新出現的角色——看起來萌萌噠的Bob,Robert Reynolds。唯一可惜的事情就是Bob的能力實在過於廣泛,已到了零弱點的地步,堪稱神的存在。他的能力不可控,是一顆比Hulk還要危險的定時炸彈,不知什麼時候會爆,可能在這裏就正式埋下極大的伏筆。

        我相信許多影迷逐漸不看好這已經失去了第一代Avengers的Marvel系列,但這次的製作,終於考量了身在三次元中,觀衆們的心情。他們終於瞭解,並把握住了現在沒有英雄可以解救世界的時機,讓一群看起來完全不可靠,沒擔當,甚至沒有超能力,弱點超級明顯的“怪咖們”挺身而出,拯救大家。

        我只有一個疑問:這一個兩個都充滿極大缺陷和黑暗歷史的人物角色,究竟要怎麼湊在一起,成爲夥伴,還要拯救世界?無論什麼樣等級的英雄出現,都會帶來極大的爭議和否定,大家都不相信之後出現的“英雄”還是不是真的配做“英雄”。幸好,劇情沒有盲目推崇“英雄”二字,而是專心探索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,其中不包括Ava Starr / Ghost。能在2小時內明白了前因後果,瞭解主角們曾經的過往,以及內心所渴望的事,真是近期Marvel電影中,值得誇獎點贊的事。

        劇情方面中規中矩,看似陰暗實則光明的內核,偶爾帶有黑色幽默,沒有太大的驚艷部分。劇情著重在探討愛、孤獨和存在的意義。沒人可以硬生抗下孤獨,人終究需要陪伴和理解。建立彼此的信任,幫助他人,找到新的人生方向,這也是主角們從中領悟的道理。

        習慣了自己扛下所有,習慣了自己獨立奮鬥,不敢完全放手交給其他人,不願相信別人可以幫自己,這都是衆多人的倒影。即使是開槍不眨眼,幹了這麼多黑暗事的女主角,心中依然渴望親人的陪伴。

        每個角色單方面拿出來,都沒人會相信他或她可以成爲一名“英雄”,但是湊在一起卻異常強大。我個人覺得最令人動人的部分是大家一起出動,携手拯救災區居民的場景。即使大家當下起了内訌,心灰意冷,但還是會選擇幫助彼此,解救他人。

        五個人同時頂起那塊掉落的碎石時,我是很感動的。看了太多太多英雄都是一彈指就能把人彈飛十萬八千里,但他們就只是名副其實,有血有肉的普通人(撇開有血清加持的部分)。他們的堅持和不放棄讓我們重新燃起一腔熱血,投入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之中,開始希望他們可以得到大衆認可,就像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想要獲得認同感一樣。

        喜歡看英雄動畫片還是電影電視劇系列的觀衆都不陌生——走入他人內心世界,及陷入了自己最致暗,最想逃避的時刻,不停輪回。算起來這是有點“老掉牙”的劇情,但拍攝的内容重點還是相當不錯,畫面呈現更是無可挑剔。

        全員到齊的Thunderbolts一起聯手“拯救”陷入黑暗,逐漸失去自我,差點變成虛無的Bob,那場景的感動程度不亞於Deadpool和Wolverine之間玩命似的聯手合作。那一剎那,主角們的存在都有了意義,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使命。從一開始大家的互相利用,互不信任,後來無心插柳地成立了Thunderbolts,再逐漸建立起了捨己求全的友誼,整個劇情瞬間昇華了。

        最後Marvel當然還是不會放棄重啓Avengers這回事,這東拼西凑,像是臨時凑出來的新一屆Avengers,真的能被大衆所接受?至少在電影裏,並不是所有人都欣然接受。這確實是未知數,Thunderbolts*的電影名打上*的符號,看起來就像試試水溫,行我就改成The New Avengers,不行就保留Thunderbolts這名字,又或者是其他的稱號。

        別忘了還有最後的小彩蛋。小時候的回憶回來了,Fantastic Four重出江湖,如果沒有什麽差池,還能在銀幕上看見全新的面孔登場。到時候他們又和未來的“New Avengers”有著什麽樣的故事進展,我想還是值得期待一波。


註:該圖片取自網絡。文章衹代表個人立場和觀點。